2014年7月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,提出中国医改进入“深水区”,希望能够“借助外脑”做一个研究,帮助中国做好下一步的医改工作。同年7月9日,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表示,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相关主管部门携手,启动关于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研究项目,希望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。
之后,这项被称为最高级别的中国医改报告研究工作正式启动。
这项历时两年的“三方五家”联合研究报告,是在20个背景研究、三十多个案例分析、对中国21个省开展实地调研以及6次技术讨论会的基础上,提出了高价值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和筹资模式。
世界银行高级卫生专家张硕是此次医改联合研究的主要协调人,参与了报告形成的全过程。她用“史无前例”来形容此次研究。
“以前的研究只是各自提各自的建议,政府会统筹考虑这些建议,然后制定自己的计划,”张硕说,“但是这次不是。这次是三方五家,是集体智慧,在更广泛的范围上凝聚共识。”她认为,中国医改到了深水区,深水区要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想法。在这个时候凝聚共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
世界银行上一次参与中国医改是在2007年。当时,中国的新医改即将启动,国务院委托8家国内外研究机构起草医改报告,其中世界银行是两家国外机构之一。那次医改主要是解决资金筹集问题。张硕认为,世界银行两次参与中国医改研究,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开放。
成立于二战之后的世界银行,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金融机构,而是把消除贫困和促进共同繁荣作为使命。在新行长金墉2012年上任之后,更是逐渐由“知识银行”向“解决方案银行”转型。由于金墉本人是一名医生,其对中国的医改也格外关注。
2014年,在建立了广受国际社会赞誉的医保体系之后,中国新医改进入“深水区”,特别是医疗服务供方的问题日益突出。正是在此背景之下,有了“三方五家”这次研究。用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的话说,该项研究旨在解决“如何在合理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”的问题。
此次研究由世界银行出资并主导,与9年前那场围绕“市场主导”还是“政府主导”的激烈论争相比,对于这次史上规格最高的医改报告,学术界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平淡。
张硕承认,经过反复修改之后,报告本身“不是那么的尖锐”,但她“不觉得任何事情都尖锐才能做成”。在她看来,医改报告能够得到五家机构一把手的签字认可,这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。“中国现在的医改,在大家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的情况下,能够让这么多人都同意这份报告,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。”张硕说。
在报告形成过程中,张硕承认各家之间会有“碰撞”,“人社部管医疗保险,财政部是管投资,卫计委是管服务提供,他们涉及医改所关注的核心点会有差距,利益出发点也会不同。所以,有碰撞是很正常的。”
不少碰撞来自具体的用词。比如对于“价值”一词,有关部门提出是否就是“价钱”的意思,世界银行对该词作出解释。还有,关于激励机制问题,开始用的是“扭曲”这个词,有关部门也有担心,建议改成“不合理”。
此外,据张硕介绍,在发现研究报告提到政府采取适当措施可以节省3%的GDP时,也有人担心,会不会让公众和媒体误解,认为不需要再增加投入了。“我们不是这个意思,该投入的还是要投入,只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。”
据张硕介绍,从世界银行角度来看,会更关注问题在哪儿,改在哪儿,而从国内的角度来说,更希望把已经做的事情做一个经验总结,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着眼未来。
在已公布的报告之后,世界银行还会进一步把研究内容细化,还将出一个长达500页的总报告。另外,在此项研究启动一年之后,2015年7月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度会见金墉,并启动了一个6亿美元的医改促进项目,这也是中国和世界银行合作三十多年的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单项项目。
此前,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有关部委先后联合完成了《中国:推进高效、包容、可持续的城镇化》和《2030年的中国》两大标志性研究报告。这两份报告建议在金融、环境、土地流转和户籍制度等多个领域进行全面改革。
医院管理专家阎惠中对这次研究的形式表示肯定,特别由世界银行主导,在他看来,相当于让外国专家来给中国医改“会诊”。他认为过去把医改过多视为医疗专业问题,但其实医改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,由世界银行来研究很合适。不过,在看过报告之后,他认为有些问题应该有更深入的分析。比如对于公立医院创收这个问题,“为什么创收?严重到什么程度?应该怎么解决?这些问题都应该更深入地分析。”阎惠中说。
“三方五家”联合研究报告提出中国医改八项改革建议:
1.建立“以人为本的优质的一体化服务”(PCIC)新模式,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核心地位。这一新模式将围绕个人及家庭健康需求组织服务,通过电子工具和数据共享,实现与上级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整合。
2.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,建立有效协调机制,加强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合作,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,负责卫生领域系统性质量和绩效的改善,包括公共和民营部门。
3.让患者熟悉并了解医疗卫生服务,增加对卫生体系的信任度,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有关其自身健康服务的决策过程。
4.改革公立医院,使其不再成为一站式卫生服务的提供者,而是更加侧重疑难重症的治疗,将常规性服务转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。
5.改变服务提供者的激励机制,以患者健康结果而不是提供治疗的数量或开药量作为支付的基础。
6.提高医务人员的地位,尤其是基层卫生服务人员,为他们提供更优厚的薪酬和更大的支持,建设适应新型服务提供体系的卫生人力队伍。
7.允许合格的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,与公立机构进行公平竞争,协同发展,并建立适当的市场监管机制。
8.根据疾病负担、人口分布状况及日常卫生服务需求,确定卫生领域公共资本投资的优先顺序。